本報記者 戴春晨 實習記者 郭嘉穎 廣州報道 對廣州市政務大數據的進一步開放,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職員們滿懷期待。
在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一套即將試運行的信用指數系統正等待提取廣州市政府的社會信用體系數據。在信用指數的數學模型構成中,前述的信用數據是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而這些數據或將在兩個多月后向
全社會開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內部人士處獨家獲悉,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信用指數(下稱“廣州指數”)近期已投入研發,這是國內首個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信用評價指數。廣州指數以“只減分不加分”的打分模式,對公共資源交易涉及的投標人、招標代理、招標人和評標專家四類主體進行評價。不斷變化的指數反映動態的信譽變化,被寄望于實現對公共資源市場誠信行為的有效監管。
如果政府數據如期開放,廣州指數將于6月率先在政府采購領域的試運行,未來將全面覆蓋公共資源交易。
當前,全國已有數百座城市試點布局“智慧城市”,其中的“電子政務”在簡化事前審批方面多有成效,但不少城市由于缺少必要的數據“沉淀”仍難以實現“事中事后監管”的大數據應用。公共資源交易涉及市政工程建設、政府采購、國有產權交易等領域的招投標,圍標、串標等現象偶有發生,歷來是監管、服務的重要陣地。從這兩個層面看,廣州指數或將打開大數據應用的一道缺口。
破解數據共享難題
在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構想中,廣州指數運作較為理想的狀態是,它不僅能動態反映市場交易主體的信譽變化,而且還逐步建立起“一處受罰、處處受制”的懲戒機制。這一懲戒機制指的是跨行業和跨區域的數據互通,即企業在交通領域犯下的錯影響到在市政工程領域投的標,在國內違的規影響到在廣州的信譽。
這樣的構想,實現的幾率有多大?工程師們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回答“數據從哪里來”這一基本問題。這一問題也是時下國內諸多城市探索大數據應用繞不開的問題。
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能解決部分數據的來源問題。據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0年開始,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始在房屋建筑、政府采購等領域建立投標人評價管理,其主要方式是“每日一評”。由于涉及到同一家企業每日更新的評價信息和同一家企業在不同行業的信用信息,因而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沉淀”數據能部分解決前述動態評價、跨行業兩大問題。而“每日一評”機制的小有所成,正是促成廣州指數研發的原因之一。
不過,依然有許多數據掌握在行業組織的手中。對于行業組織、行業龍頭來說,當然不希望行業話語權旁落。這不利于數據跨行業的對接共享。前述負責人的想法是,先把信用指數做得足夠好,讓行業組織覺得對交易有利,再進一步找他們共享數據。
但是問題在于,單靠上面的數據來源,不能完全反映企業的信譽,必須要找到更多的數據。研發者們將目光投向了可公開獲取的企業信用數據,其中就包括逐步開放的企業信用大數據。而研發者另一層考慮是,使用公開有根據的數據,也有助于有異議的被評價對象能夠獲得公平上訴的權利,增強各方使用者的信任度。
當前,在簡政放權、“互聯網+政務”的推動下,政務大數據的公開、開放日趨擴大。信用指數的研發、運用正好撞上這樣的風口。有別于單純收集企業處罰信息、政府公告的網頁,研發團隊希望公開的企業信用數據能占據評價指數體系的特定權重,從而反映在最終的評分上。
較能滿足廣州指數“胃口”的是,廣州是全國32個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市之一,正在推動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雙公開”。作為廣州指數的運營者,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已經盯緊了“社會信用體系”。“社會信用體系”預計開放數據的6月份,也將是廣州指數試運行的節點。
對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來說,一旦“信用廣州”數據提取完成,余下缺失的數據就只占很小的權重。這意味著信用指數將完成主要數據的積累。
然而還是有些數據未解決,例如跨區域數據的共享問題。廣州標準化研究院是信用指數的委托研發方。該研究院副院長馮智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跨區域的數據都有各自的評價體系,得到的數據并不一致。解決方法是建立外地和本地對應的換算公式,把按比例提取所得的數據進行換算,得到所需的本地指數。
不過,他強調,更關鍵的是實現全國各地大數據跨區域、跨行業的互通共享。
馮智輝的期待不無道理。當前,國務院正在推動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廣東的計劃是,到今年5月底前,完成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政府采購、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四大類公共資源網上交易平臺的整合工作,基本實現全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工作,并與省網上辦事大廳互聯互通。這將初步形成具有廣東特色的“一門式、一網式”、“網上全公開、網下無交易”的公共資源交易模式。
信用指數的“信”與“用”
要推出一套“做得下去”的信用指數系統,并不容易。
“信用指數要做得下去,需要解決"信"和"用"問題,也就是否有人相信,是否有人使用。”馮智輝表示。在他看來,目前國內不少評價體系的缺陷在于難以讓使用者信服,因而應用并不廣泛。個中原因,一是這些評價體系的數學模型設計不科學;二是不少評價體系由某個政府部門主導,更多考慮部門內部的管理方便,對投標方、協同部門的考慮不足。
廣州指數的數學模型,研發工程師們前后琢磨了一年有余。在最終版本的信用指數體系中,不僅有投標人這個“必評”的主體,還有招標代理、招標人和評標專家,這是公共資源交易的利益相關方。其中,投標人信用評價指數體系由社會信用、投標信用和跨行業跨區域信用構成;招標代理對應社會信用、代理信用、跨行業跨區域信用和相關方評價指標;招標人的評價體系包括招標信用和相關方評價兩大指標;而評標專家也有工作態度、行為規范、評標質量和相關方評價四方面數據作為參考。前述預計開放的廣州社會信用體系,正是投標人、招標代理評價指標的重要數據來源。
這四大類評價指標體系,包含覆蓋交易全過程的40項指標。最終的信用評價模型包含8626項有效數據,這些經過數學中較復雜的“對數運算”和“矩陣運算”的標準化驗證出來,得出滿分為100分的直觀數據。
作為研發團隊的主要負責人,馮智輝對廣州指數的設計顯得信心滿滿。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廣州指數的評價覆蓋公共資源交易的招標前、招標中、招標后三大環節。投標人、招標人等相關方在招投標中的行為,反映在動態的指數“評分”中,作為其在下一次招投標和行業中的信譽參考。
馮智輝表示,當前在政府招投標出現圍標、串標現象,根源在于沒有市場對相關方的約束力。如若廣州指數能客觀反映相關主體信譽,將能被越來越多的投標人、招標人作為決策依據之一,這將形成全行業、全社會監督的局面。例如,這也就是說,一旦投標企業出現交易違規、受到政府部門行政處罰,其100分的初始評分將相應扣減,這有可能令其排位下降而無緣下一次投標。
“投標企業需要認真做好才能獲得更靠前的排名,才有更大的中標幾率;而招標的政府部門也不好選取排名靠后的投標人,這使得串標的機會大大減少。”他補充說。
值得一提的是,與許多存在“加分”的評價體系不同,廣州指數的模型采取“只減分不加分”的方式。對此,研發者解釋稱,不少評價系統將政府獎勵、規模、業績等作為加分項目,有可能讓市場忽略某些企業真正的資質與能力,因而廣州指數“只減不加”的方式更加合理。
不過,前述方法并不意味著投標企業的分數無限遞減下去。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將以6個月為周期,撤銷對“知錯就改”的企業的扣分。
作者:戴春晨 郭嘉穎
上一篇:云南城投副總楊崇智辭職 公司預計去年凈利下降55%
下一篇:招標代理機構專委會第五次會議在昆明召開